曾晨明,无损检测高级工程师,主要从事核电站在役检查技术与装备研发。参与研发地市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8项,研发各类新型在役检查装备23种35台套。累计发表论文9篇,受理发明专利23项,其中授权pct专利1项、发明专利19项,取得软著7项。获得苏州院及以上先进奖励5项、科技奖励11项。
满怀热情,深入一线服务
还记得2009年刚入职,曾晨明对于核电是什么尚且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,至于核电工程现场则更是一脸迷茫。那时候的他心中求知欲旺盛、工作热情高,会因为错失一次出差现场的机会而惋惜。经常是头顶烈日进入核电站,出来身披星辉全身湿透,回到宿舍熬夜看资料、写代码,迅速的成长着……一线的检测时光,为他后续的研发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转入研发中心后,曾晨明多次赴大修现场解决棘手设备故障,保障工程进度。他总说:“一线应用是研发工作的意义所在。”记得有一次现场检测设备故障且工期紧张,接到前台支持需求后,他立刻赶赴现场。火车、飞机、汽车......辗转到达已是凌晨1点多,他二话不说进入现场连夜维修,当时那坚韧的身影至今还让在场的人动容。
潜心科研,解决一线“痛点”问题
国内在役检查行业起步较晚,很多核心检测技术与装备缺乏。“解决从无到有、从能用到好用是我们面临的问题”回想当时的困境,曾晨明这样描述。
新型稳压器视频检测设备开发是让他印象最深刻的项目。原设计检查设备重量大,sas(负压棚)空间内安装极困难、时间长,异物风险高,一直是现场检查的“痛点”。作为项目组成员,他从2014年的预研,到2015年项目正式立项,历经6年,4个版本迭代。针对小体积、高稳定性的要求,项目组首次引入总线控制系统,大大减少电缆数量;新的控制元器件选型与熟悉、控制系统设计、机电调试,测试、失败、优化,不断循环。甚至小到一个连接器的选型,也需要在多种型号之间反复测试,pcb的版本也不断优化更新,就在项目组不断创新设计理念的驱动下,克服了特殊电缆的设计开发、定位算法的开发等一系列难题开发出新设备。
新设备2020年首次成功应用于n403大修,设备重量降低了约70%,异物风险紧固件数量减少了约90%,人员剂量降低80%。顶盖、蒸发器、稳压器三个主设备中,稳压器视频检查,一下从原先最“困难”的检查,变成了最“轻松”的检查,提升了本质安全。
科技攻关,提升技术创新水平
随着科研项目经验的积累,曾晨明越来越意识到,科技创新是实现在役检查技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。他在继续开展科研、解决问题的同时,积极申请各类纵向课题及研发平台,助力公司提升技术创新水平。作为主要成员,他参与华龙一号在役检查技术研发经中国核能行业协会成果鉴定,其中1项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、1项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;参与“核电站关键部件自动化在役检查控制系统”项目,获得“中国核能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”;参与研究开发的“核反应堆压力容器在役检查技术创新与应用”技术,获得中国能源研究会“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创新奖一等奖”;主持申报的“广东省电站智能无损监检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”项目,为中广核首个无损监检测领域的省级工程中心。
科研心路:做科研,兴趣是最好的老师。作为核电科研工作者,更是多了一份守护核安全的责任,要扛起责任,就必须在前行的路上不断创新。
寄语未来:双碳战略的实施为核电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,科技创新是高质量发展核电的动力源泉,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实现工程应用。